教育新闻

“打游戏到半夜12点,我却管不了”:父母如何影响孩子?

  研究发现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但是,要做出相应改变一点也不容易。

  主张给孩子更多自由的李女士在儿子上初中的那个暑假,愕然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过的那一类家长。

  小学4年级时,儿子期末考试成绩不错,李女士遵循承诺给他买了一台苹果手机,从此,孩子爱上了打游戏。“他在学校成绩还可以,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所以回家我们也就不控制了。我想,孩子现在比较空闲,手机可以给他带来很多新的资讯和快乐,只要成绩尚可,我也就不做更多要求。毕竟,以快乐为主,我想长大了,他自然就会学着如何管理手机。你看我们大人也天天看手机,不也能够自我管理吗?”

  只是超过李女士的想象,虽然儿子打游戏2年,但是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他并没有发展出母亲想象中的自控能力:“一回到家就玩手机到半夜,第二天早上爬起来补作业,经常只睡5个多小时,愁死我了。”

  和李女士想法类似的父母并不罕见,他们过高预估了孩子在高自由低要求的氛围中发展自控能力的成功率。事实上,随着人们对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主管日常的注意力,决策能力,冲动控制等功能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以后才算成熟(新的研究者甚至认为,这个数字可能要推迟到30岁)。完全靠孩子自身发展自控力,在学业和游戏中建立游刃有余的管理能力,可能不太现实。而在这个年龄跨度下,孩子还面临青春期情绪波动、自我主张的发展、中高考压力——父母有必要在孩子发展自控能力上施以援手。

  父母喜欢玩手机,孩子也爱玩手机

  来自北京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父母和孩子分别使用屏幕的时间,作者抽取了北京房山区中小学生及家长各2183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日、休息日及一周日均屏幕使用时间大于2小时的父母,其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也倾向于过久。事实上,来自北美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了一致的结论,父母使用屏幕的时间与儿童上学日和周六日的使用屏幕的时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忙碌了一天,总算可以在家中好好休息的父母们同样是这个时代的屏幕爱好者。

  “有时候觉得家里氛围挺搞笑的,大家可以都不说话,一人一台手机,笑得很开心。”

  “我放松我的,孩子玩孩子的,大家 都挺开心的,总比老吵架好吧?”

  许多对手机持开放态度的父母,曾经享受着手机带给彼此的空间和自在,如今因为孩子步入学业紧张阶段,陡生焦虑和压力。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孩子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形成自己的行为,比如观察父母在家中玩手机的习惯从而养成类似的习惯;社会生态学理论则认为如果父母经常在家中玩手机、打游戏,孩子则能会把玩手机、玩游戏当作习惯的家庭生活模式。如果这些习惯和模式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改变会很困难,改变家长的生活模式需要勇气和时间,同时要让孩子跟着发生改变,也激增困难——不太管孩子手机使用的父母常常也缺乏限制孩子的经验、能力和勇气。

  父母不限制孩子上网时间,提升风险指数

  国内研究者对上海、广东、湖南、重庆、宁夏、天津、辽宁等7省市的6-17岁学生共37984人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希望了解父母对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进行控制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该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不限制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与参照组相比,孩子沉迷网络的风险就会增大。而那些既能够控制自己屏幕使用时间,又能对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进行控制的父母,往往不容易养育出沉迷网络的孩子。研究者希望借此提醒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则外,还需要承担父母的责任,有效限制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并且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指导。

  既要敢于行使权力和责任,又要有效限制孩子的行为,这考量了父母对自己身为养育人的效能感,也与父母习惯的教养风格和模式密切相关。

  “我小时候被父母管得很紧,看小说还要偷偷夹在课本里,导致自己长大了也不那么自信。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别再重复我的老路。”拥有类似心态的父母在面对孩子教养问题时,常常容易跳入一个陷阱:希望家庭氛围可以更平等和自由,害怕规范、限制破坏孩子发展自主性。

  这种担心影响了父母行使权威的信心,甚至会因为对孩子进行管控而心生内疚。“房间也不收拾、作业也不好好写,就是玩手机,我一气之下没收了他的手机,结果上班时愧疚了整整一天,总觉得这样对孩子不好。其实,我对孩子已经非常宽松了,能忍则忍了,这次是真的很生气才采取措施的。”一位内疚的母亲表示。

  事与愿违,据大量研究显示,在放任型和不作为型的养育模式中成长的孩子并没有发展出父母们期望的自主、自控,相反,他们往往呈现出自控能力较低的特点,这可能跟父母很少对他们提要求,也很少指导他们学习抑制自己,以应对诱惑有一定关系。

  不幸的是,这些父母一旦想要限制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很可能会遭遇较大挑战。一方面,父母改变自己的教养风格需要时间和勇气,由于经验缺乏和焦虑情绪使然,还常常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另一方面,习惯了宽松氛围的孩子在青春期这个节骨眼上,更容易和父母产生对抗。

  在屏幕使用时间上进行细致地协商

  网络游戏作为最易得的“玩具”,在青春期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抗着生活中的无聊、郁闷,暂时忘记焦虑,在对战中为自己激发斗志,也让孩子可以远离孤独和寂寞,寻找到可以聊的伙伴和朋友。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合理规定使用屏幕的时间,让玩游戏可以在规则中运行,不至于让生活失控。

  如果你是一个向来严格的权威型父母,限制孩子的使用时间,甚至没收孩子的手机,可能并不会让你觉得是难事。这与宽松型和不作为型父母遭遇的困境是不同的,但是,这并不表示,权威感十足的父母不会遇到挑战——要知道网络游戏的魅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这是他们融入群体的“入门券”。

  管得过严,同样可能激发孩子的叛逆——敢于明着来的,或许会跟父母们大干一场;不敢明着来的,或许会偷偷使用自己的方法,千辛万苦不让你发现。

  社会领域理论专家提出了一个颇有指导性的意见,他们认为玩网络游戏并不属于简单的父母管教领域,它同时涉及到孩子发展个人自主性的领域。所以,父母既不能任孩子自己决定屏幕使用时间,也不能由父母单方面做决定。

  为了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家庭既需要制定屏幕使用规则,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权益和意愿,如何制定,规则的内容是什么,需要的是双方的协商。

  需要提醒的是,协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你希望在协商中找到解决方案,那么有一个关键点需要告诉你:安抚好自己的焦虑情绪,不把自己看作是掌握真理的人,永远对孩子保持好奇心,努力去了解网络游戏给孩子带来的满足和挑战。在每一天的“遵守”与“违反”中,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丰富线下生活,应对屏幕诱惑

  不得不承认,如果现实生活中欠缺丰富的快乐之源,即使孩子愿意接受时间限制,也不过重新回到了无聊的生活。这个结果会再一次把孩子吸引回网络中。除了学习和考试的压力,疫情和暑假宅家也减少了孩子从线下找到快乐的机会。

  “天气太热,不想动。”

  “朋友们都在家里不出来,我们都是一边打游戏一边聊天。”

  “为了安全,少出门,多宅家。”

  屏幕的可得性,让快乐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开机、连接网络,就可以排解无聊、找到存在的感觉,满足快乐。

  “从早玩到晚,暑期作业都完成了,家里也没别的好玩的事可做。”

  “只要爸妈别管我,每天这样玩手机好开心,一个人在家太无聊了。”

  “打打游戏,那么烦心的事情就不必想,多好!”

  享受线下生活一直被看做是应对手机上瘾的最好办法。一些父母决定帮助孩子拥有更加丰富的个人生活,当然,这意味着父母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新的好奇心,并且抽出时间。

  “现在不能去其他城市了,我现在就带着孩子到本城的各个区转一转,看一看本地人可能很少去的纪念馆,找找有意思的咖啡馆。虽然孩子一副懒得动的样子,但是她后来告诉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安排。”

  “这个暑假还有一个月,我打算教儿子学会骑自行车。他13岁,胆子不够大,怕摔,我希望他学会后可以更自由地出去逛逛,像我们小时候那样。”

  有时候不改变,也非坏事

  改变孩子过长的屏幕使用时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发现,身为父母,自己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痛下决心要改变教养模式的时候,心理学家们可能会建议你:不要太快做出决定。哪怕你希望改变,也要先弄清楚自己之前那么做背后的原因和需要。

  允许孩子花比较多时间在各种屏幕中,并不是你一拍脑门决定的事情,它可能与社会现状、你的过往经验、对网络的观念、家庭情况、你的需要、孩子的需要、目前各种困境有关系。

  比如,夫妻工作都比较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只希望大家都各自安好;

  比如,童年精力影响了父母如今的教养观念;

  比如,家有二胎,实在无力兼顾,愿意给老大更大自主空间。

  比如,虽然担心孩子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但是愿意相信网络会给孩子带来有益的满足。

  ……

  面对时代的困境,一些父母选择接受现状。

  “我们早上8点出门,晚上回家也快7点了,要改变现状真的很难。算了,在一定的范围内,大家都过得自在更重要,毕竟,保持现状有时候也是一种胜利。”

  “等暑假过去了,再收心吧。一个人在家确实没什么好玩的,9月上课后,有作业、有同学,肯定没有那么多时间玩游戏。”https://www.sohu.com/a/485078789_260616?scm=1007.40.0.0.0&spm=smpc.ch25.fd-news.14.16296859683361FFRZvj



相关文章